第一版块:音乐风向标
《明天过后》张杰
小包子分享一首《明天过后》送给大家。一直以来,张杰的演唱方式都是以大气和霸气著称,极具穿透力的嗓音似乎已成为他的标志。然而,现在听到《明天过后》却是完全是两种感觉,似乎不再那么激越,也不再那么盛气凌人,会发现多了很多星星的字眼。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浩瀚的星空总是给我们无穷的想象,不计其数的星星纷繁交织,变幻不停,时而寂灭时而又辉耀于苍穹,“天上星,亮晶晶”,有星光照耀的世界,一切宛如童话般美好。
《半生雪》叶泽浩
鹤归分享一首《半生雪》送给大家。《半生雪》经常会被用在热门视频的剪辑中,配上唯美的画面,让这首歌更加具有意境了。这首歌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古风歌曲,歌词十分具有古风气息。《半生雪》融合了七叔与团队满满的心血,在音乐方面,每一缕乐思,都经过精心的推敲和打磨,深情的歌词、生动的旋律搭配七叔独一无二的古风唱腔,使歌曲与人物形象浑然一体,瞬间把听众带进一个不一样的“国风新世界”。
《W,企划》
穆毅分享一首《W,企划》送给大家。乍听之下,《W企划》就是一首让陈伟霆尽情展现自我的歌曲,在节奏中优游自在的唱法、释放的舞蹈细胞,说实已经是一首成功的舞曲,但其实在这些的背后,会发现到他另一层的用心,在回看歌词时,不难发现〝饱饱〞这个歌迷对他的昵称出现了好几次,这就拉近了这首歌和歌迷的关系,像是把歌迷聚在一起,当成家人般的保护、抵御,这更多一层的诚意,更让歌曲的意义从自我的挑战转化成了对歌迷的用心。
《孤勇者》陈奕迅
平故分享一首《孤勇者》送给大家。奕迅以平凡英雄、背后英雄的角度开展创作,深深扣住《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的上下城邦对抗的主题,还原出那些不是正统意义中的无名英雄。Eason在演唱中注入了深厚情感,纯熟的气息吐纳,对于绝望没有声嘶力竭,只有娓娓道来的情难自控。感同身受一般唱出了“小人物”的呐喊——每一个孤独的英雄,不管是身处暗巷还是绝望,不管是逆风还是绝境,都能奋力为自己而战,为梦想而战。
第二板块:乐坛风云
罗大佑,1954年7月20日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北,毕业于台湾中山医学院,中国台湾创作歌手、音乐家。1976年,创作歌曲《神话》并正式投入商业音乐创作。1981年,首度担任唱片制作人,制作歌曲《童年》。1985年,创作《明天会更好》,后离台赴港发展。1987年,于纽约获得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1954年7月20日,罗大佑出生于医生世家 ,5岁便开始学习钢琴 ,毕业于中国医药大学医学系,医师高考及格。1972年,参加学生乐队担任键盘手,从此开启音乐演艺活动的脚步。后来,为卫道中学学长林怀民的云门舞集做曲 。同时期创作歌曲《乡愁四韵》。罗大佑与相恋11年的李烈结婚,而且成婚过程很浪漫,但这段婚姻仅维持了一年半就结束了。
2010年9月,罗大佑在巴厘岛与Elaine结婚,2012年8月15日罗大佑升格当爸,妻子Elaine顺利诞生小女儿。 罗大佑家的经济状况非常好,他本人也一直是个好学生,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这让他顺利地考上了台中的一所医学院,准备毕业后子承父业,当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
为了给驻扎在台湾的美国大兵提供娱乐服务,1950年代的台湾出现了一大批电声乐团,在高级俱乐部里为客人翻唱美国流行歌曲,内容多半是通俗的爱情小调,没什么内涵。今天的歌迷也许会感到奇怪,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了表达深刻内容的流行歌。
但是,这种歌曲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早年的流行歌曲纯粹是为了娱乐,在今天听来都是“靡靡之音”,唱片公司并不认为把高雅的现代诗歌谱成曲唱出来会有人买,美国同样如此。罗大佑早年的创作深受这场运动的影响,那首脍炙人口的《童年》就是典型的校园民谣。这首歌是罗大佑在1976年写成的,那时他正在读大学3年级,正好是回忆童年的年纪。
另一首校园民谣风格的《光阴的故事》则是他大学毕业那年写的,因为台湾的医学院要上7年,所以那时的他已经26岁了,也正好是回忆青春的时刻。罗大佑亲口承认他没有绝对音高,这一点曾经是某些家长判断自己孩子适不适合搞音乐的重要指标,但起码在罗大佑身上这个标准是不成立的。所幸他父亲也不信这个,从小就鼓励罗大佑弹钢琴,最终达到了7-8级的水平。
高中时罗大佑以键盘手的身份加入了一支学生乐队,虽然只演出了两个月罗大佑就去上大学了,但这段经历让罗大佑接触到了台湾的流行音乐圈,为他后来的成功开了个好头。更重要的是,钢琴对于作曲家的帮助极大,罗大佑的早期歌曲大都是在钢琴上创作出来的,像《摇篮曲》和《稻草人》等旋律优美的慢歌都是如此。
另外,电子合成器和电脑作曲用的也都是键盘,所以会弹钢琴对于像罗大佑这样的创作型音乐人来说几乎是一项必备技能。其次,受哥哥影响,罗大佑又对吉他发生了兴趣,水平很快就超过了哥哥。吉他适合边弹边唱,也是摇滚乐的标志性乐器,对罗大佑从校园民谣转型到摇滚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而正是只有《鹿港小镇》这样的摇滚歌曲一定得用电吉他来写才正宗。正是因为罗大佑在钢琴和吉他这两样重要乐器上都下过苦功夫,所以他才能自由地在两种风格之间任意穿梭,这一点对于他的成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才有了如今的罗大佑。
罗大佑非常重视技术,他认为流行音乐包括文化和技术这两块,后者才是更本质的东西,因为它超越了地域和文化差异的限制。坂部一夫就是那个能在技术上帮助罗大佑的人,他比罗大佑低一届,来自京都,年轻时在日本时也玩过乐队,对日本乐坛有些了解。
当他得知罗大佑需要寻找摇滚音色时,便推荐了一位叫山崎稔的日本音乐人。此人来自大阪,当年在日本摇滚乐坛小有名气,出过唱片。罗大佑托人买来他的唱片,一听之下非常喜欢,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声音,便给山崎稔写信,邀请对方为自己的唱片编曲。
罗大佑把自己也定义为是一个异域文化的翻译者和传播者,身为医生的他以一个外来者的身份闯入流行歌坛,用《鹿港小镇》为台湾听众普及了摇滚乐,用《之乎者也》为华语歌坛引入了雷鬼节奏,用《恋曲1980》告诉大家爱情歌曲可以有另一种更加诚实的写法,用《未来的主人翁》向当今世界最优秀的摇滚乐队披头士致敬……